close

圖文並茂的行程紀錄

前言

行程紀錄對登山活動而言,除了忠實記錄整個過程,以供參與者津津樂道與回首當年之外,更對未曾參與者提供整條路線各項寶貴的參考資訊。然而,目前網路上眾多公開的紀錄中,絕大多數只有文字敘述,或者搭配少許的活動照片,有些則比較像是遊記,不易攜至現場各地點一一對照。因此,對於沒走過的山友來說,只能獲得少量的印象,或是大概的輪廓,尚需在腦海中構築許多想像,參考價值有限。

當然,文筆的通暢與優美與否,對行程紀錄的易讀性亦十分重要,但這純屬個人文筆功力,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之內。

一張圖表勝過千言萬語,本文嘗試以表格代替文字敘述,並增加許多照片及圖片,使讀者可一目了然,另輔以客觀的數據呈現,而非記錄者主觀的感覺認定,希望帶給山友不一樣的全新面貌。

 

裝備

傳統上,寫紀錄需要在現場以紙筆快速記載時間、地點、叉路方向、簡述活動情形等等重要資料,有時甚至需要畫圖示意,往往佔用不少時間,若是重裝行程更是一大負擔,下山後還得努力回憶,實在是份苦差事,所以往往成為菜鳥的專利。

俗話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拜電子科技日新月異之賜,寫行程紀錄也有三寶~相機、GPS加電腦。由於數位相機不用花錢沖洗底片及照片、可當場檢視是否拍攝成功、電池與記憶卡重覆使用等特性,致使拍照成本極為低廉,行進中只需針對登山口、叉路、營地、山頂、路標、里程標、沿途特殊景觀等重要地點多拍幾張,即可累積龐大且直觀的視覺紀錄,因照片檔案已有拍攝時間,不必特別加以記錄,也不致造成記錄者太大的負擔,但必需於行前打報時台電話117對時,與個人導航裝置PND(Personal Navigation Device,通稱GPS)[]之時間同步,以便確認照片之位置坐標。

自從GPS日益普及之後,山友可以全天候快速精確定位,對登山安全提供強大保障,同時它所記載的航跡也是活動的最佳紀錄。行前可先將沿途重要地點與規劃路線上傳至GPS,至現場再一一對照,以確認行程無誤。

GPS需要對時嗎?因衛星定位原理是以衛星與接收器的時間差計算兩者距離而間接求定接收器坐標,故每顆GPS衛星都有非常精確的原子鐘,接收器會自動與其對時,所以就不用這個步驟了。

目前智慧手機已有相機和GPS功能,是否可以替代?個人認為手機在野外是很脆弱的東西,防水性與堅固性都不如專為登山設計的GPS,而相機有時也不見得好用,當然若經費有限、無困難行程、臨時起意且天氣良好時,也是能夠加減用用,在此推薦全中文化的App~我的足跡,免費又好用。

至於電腦,就是下山時下載照片與航跡、編寫紀錄文字、計算各項數據、上傳網路相簿及發表行程紀錄之用。

 

內容

以下舉筆者104919日參加成大登山薪傳協會猴山岳二格山登山活動之行程紀錄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346748471 為例,一一簡要說明:

1.開頭

先放一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如參加人員大合照,然後是日期、領隊、嚮導、人數。

2.本文

利用表格方式記錄,以增加易讀性,每筆記錄分為時間、地點、標高及說明等四欄,分述如下:

(1)   時間:以數位相機之拍攝時間為準,並參考GPS航點與航跡之時間予以微調。

(2)   地點:係指登山活動必需記載的重要地點,如登山口、叉路、營地、山頂、路標、里程標、沿途特殊景觀等處,並儘可能拍攝照片,同時設定其網路相簿超連結,以便讀者點選觀看。

(3)   標高:除有三角點之山頭以三角點成果簿記載之標高為準,及可參考大比例尺地形圖(如臺北市1/1000地形圖)之獨立標高點外,其餘以GPS航點或航跡坐標代入農航所40m間距之DTM內插計算,或者將GPS航點或航跡之橢球高,減去大地起伏值(高山地區25m、中低海拔20m),亦可求得較氣壓式高度計精確之標高。

(4)   說明:簡要敘述現場情形,如叉路口各方向之去向等,這需要經驗與訓練,在此不另贅述。

3.備註

(1)   步行距離與平均速度:以GPS航跡記錄之總距離與時間,扣除用餐及休息時間後,計算平均速度。

(2)   總爬升高度、總下降高度、總計升降高度、平均升降率:以前項(3)取得之標高,撰寫程式計算相鄰兩點之高差,累計正值為總爬升高度,負值為總下降高度,兩者均取正值後相加得總計升降高度,除以前項所耗時間,即為平均升降率。

(3)   概況:簡要說明路線全程之概況、注意事項及建議。

4.附圖與附件

(1)航點航跡圖:將GPS全程記錄之航跡,展繪於電子地圖上,使讀者能對整個活動路線一目了然,更可讓參與者了解實地與規劃路線是否一致,以作為日後活動檢討之基本資料。

(2)標高距離變化圖:這是大部分GPS軟體均提供之基本功能,對了解路線坡度變化頗有助益,但因未標示地點,故自行撰寫程式繪圖與標註,提高參考價值。

(3)展望山形模擬圖:以自行撰寫之程式模擬預計登頂山頭,或展望良好地點,於天候極佳時可見之山頭及稜線,或是PeakFinder網站(http://www.peakfinder.org/)計算之模擬圖,可提供現場逐一比對,增進登山樂趣。

(4)照片認山頭:觀山同時識山,是爬山的主要樂趣之一,對於行程中展望良好處拍攝之山稜線或某些特立明顯山頭,利用筆者多年精心撰寫之程式輔助辨識,以饗山友,並解眾人心中疑惑。

(5)Google Earth應用:GPS記錄之航跡可在Garmin BaseCamp免費軟體中顯示,並在Google Earth中檢視,然後將位置另存為.kmz.kml檔,如此,讀者就可於Google Earth3D方式瀏覽整個行程的地形起伏,增進對行程的深入理解。

(6)不同底圖之航跡展示:.gpx是標準的GPS資訊交換格式,幾乎所有GPS機型都可以輸出此格式,故將GPS航跡轉成.gpx檔,然後進入「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 上傳,即可套疊臺北市豐富的地形圖、影像圖、地籍圖、使用分區圖等各項圖資。若是其他縣市,也可執行底圖切換功能,共有Google的電子地圖、衛星影像及地形圖,內政部通用版電子地圖、TGOS電子地圖、福衛影像及福衛混合等七種底圖可供套疊參考。

(7)山頭展望分級與平均坡度:筆者於「山頭展望分級初探」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3824 中提出關於展望分級之概念,並於「台灣百岳之趣味排行榜」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3561 中提到平均坡度之計算,故列入行程紀錄以供參考。

(8)難度分級:在此先預告下一篇文章~「關於台灣郊山難度分級之我見」,若屬於郊山活動,可依照距離、標高、升降高度、有無困難地形、有無植被障礙等項目評估其難度,從難至易分為一、二、三級,提供客觀之路線難度指標。

5.活動相簿超連結:附記活動參與者提供之網路相簿超連結,除可供回味外,讀者亦可直接觀看整個過程以加深印象,宛如親臨現場。

 

結論

身處數位時代,將行程紀錄以圖文並茂方式上網分享是必然的趨勢,除提供前述各種資訊之外,未來可於行前先收集前人公開的航跡檔,計算各數據之預估值。如此,行程紀錄不再僅僅是事後紀錄,還可發揮行前預判情勢之功效,更不致成為山友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負擔,緣此,故樂為此文。

 

陳建志   104.12.9初稿  104.12.10修正  jgchen6@gmail.com

 

 

修正部分:

1.1.有關難度分級之評估項目。

2.結語部分文字。

 

 

[]目前只有美國的GPS及俄羅斯GLONASS是完全覆蓋全球的衛星定位系統。中國的北斗、歐盟的Galileo則在初期部署階段,至於法國、日本和印度,都在發展區域導航系統~節錄自維基百科「衛星導航系統」條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