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福越嶺濕情畫意――烏來泰雅三大古道之三

活動日期: 99年11月13,週六

領隊:林麗雲

參加人員:李淑玲、阿寶、三角、朱正中、黃玉麟、陳育亮/張玉華、張嘉宏/林美慧.皓軒.皓婷、鄭義奮、小贏、劉春、藥房、龍蝦、戴慈文、張幼芳、高爺,合計廿人。

 

  OB登山連續舉辦兩年,兩年來只遇過一次下雨,今年三月HS帶隊鵝公髻山,半途遇大雨撤退,到山上人家喝茶配點心,再移師觀雲亭吃香喝辣聽天文。這回出發前晴朗了好幾日,前一晚竟然下起雨來,心中一沉,中巴已訂萬事齊備,臨時喊卡並不容易,硬著頭皮出發,只期盼拉拉山區天氣好一些,清晨細雨中到台北捷運市政府站集合,中巴已到,OB也陸續依時抵達,陳育亮偕夫人經常騎車跑長程,這次連袂登山,劉春也是頭一回參加,和朱正中坐在最後面。嘉宏一家路程最遠,也準時到了,皓軒與皓婷大概太早起,睡眠猶不足,上車就靠著媽媽閉眼補眠。義奮邀來同事山友慈文。報名之後三位有事取消,正好補進三位,昨晚有狀況育亮公子臨時不能來,幸好領隊神通廣大,急急邀來山友龍蝦補位。

 

  確認大家都有雨具後開車,信義快接3號國道,近大溪時阿寶來電客運車在前頭。三角半夜高雄夜車北上,李淑玲、阿寶天沒亮就從新竹出發,和黃玉麟中壢會合轉乘桃園客運,地主準備大潤餅招待,小贏睡飽散步到桃園客運大溪站。五人上車,淑玲發現前面保留了博愛座,點頭稱善。領隊宣讀了致大潤餅五人小組歡迎辭,中巴座無虛席滿分出發。台七線途經上個月走過的三層、慈湖,過百吉隧道、三民、復興、羅浮、榮華、巴陵,海拔已達600m ,離開北橫往海拔1200m 的上巴陵。檢查哨辦入山證,領隊熟門熟路一分鐘搞定。微風細雨,空氣寒涼,大家穿長袖出門,也已加上外套,全車只有嘉宏與高爺單衣短袖打扮,身體好其來有自。

 

  拉拉山自然保護區大門前下車,換計程車直駛生態教育館,挑高明亮的漂亮建築,今日無暇細看,裝備與服裝調整,義奮和劉春大背包協助背負不少東西。遊客稀少,只有咱們登山者雨中來訪,門口台階排排站拍合照。細雨紛飛,雨傘雨衣雨褲綁腿背包套全部出籠,下雨沒在怕,十點一刻,領隊大喊「出發!」18公里越嶺山徑於焉展開。路徑寬平,潮濕不積水,森林高大,空氣清新,一會兒就看到參天的1號巨木了。

 

  「拉拉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海拔約1500公尺的上巴陵地區,擁有台灣最大面積的紅檜森林。民國62年文化大學周彥輝教授在此地發現紅檜巨木群,聲名大噪。後來台灣省政府將「拉拉山」更名為「達觀山」,於民國75年成立「達觀山自然保護區」,開放部份區域供遊客觀賞。近年來,又改回舊名拉拉山。「拉拉」譯自泰雅語「R'ra」,意指「登高眺望的動作」。從前,泰雅族人為防範鄰近部族入侵, 會爬至「R'ra」這座山頂瞭望警戒。台灣光復之後,因「R'ra」的中文拼音困難,於是取字尾「ra」(拉) 重複音,稱為「拉拉山」。「巴陵」(Balung),也是泰雅語,是指「檜木」的意思。根據林務局的資料,從桃園巴陵到宜蘭棲蘭的這片山區,可能擁有超過十萬棵的原始檜木群,樹齡多在一千到兩千年之間,是全球唯一可與美國加州西北方太平洋沿岸紅杉樹國家公園的巨木群並列為全世界最古老、最大的巨木林。今天遊客在拉拉山能看到的巨木,只是一小部份而已。(註一)

 

  往前走是234號巨木,右側是檜香小徑,往上有許多巨木,直走是22212019號巨木,中間有一株倒木,大家從上方巍巍顫顫爬過,一會兒又遇到更大一株倒木,這回從下方鑽過,在中高海拔森林中常有此功課。時序深秋,落葉蕭瑟,林蔭幽雅,真是賞心悅目的森林浴路線。皓軒、皓婷睡飽精神抖擻,伴隨美慧堅定前行,黃玉麟說起廿餘年前曾來訪,當時山徑蠻荒原始,與今日康莊大道不能相比。來到上鎖的高高木柵門,上頭有醒目警示標語,從旁勉強鑽過,17K里程碑就在旁邊,一路坡度平緩,山徑寬敞,二人併行聊天很合適三 三兩 兩邊走邊談腳下可不敢怠慢慢走真會走不完。路旁每公里都有一個里程碑,經常得檢查是否走慢了。資料上說木柵門到鞍部這一段兩公里的山徑是全段精華,海拔森林這個季節應是滿山楓紅,拉拉山到插天山一帶山毛櫸是出名的,也許天氣還不夠冷紅葉還不多,比去年12月霞喀羅古道少了許多。高繞一塊崩塌地來到塔曼山(2130m )與拉拉山(2013m )的鞍部,有山徑分往塔拉二山15K海拔1707m也是桃園縣復興鄉與台北縣烏來鄉行政分界,台灣的縣市界線大多以山脈稜線或河流等自然界限為周界鞍部寬平,有一自動氣象站,可偵測雨量、溫度、濕度、氣壓、風速、風向等,由太陽光電板發電,電瓶蓄電,再將數據信號以電波傳送出去,無需在山區架設電力電信等管線,設施對環境依賴度低容易生存,台灣許多山區都有這樣進步的自動氣象站。

 

  鞍部略事休息,原先左谷右山轉為左山右谷,續往東北方緩坡向下,路寬仍有一公尺。沿途多紅檜巨木,大小與前面有編號的巨木不相上下,看來林務局的原始檜木群之說是蠻有可能的。海拔的溫帶針葉林景觀,霧氣煙嵐繚繞,幽深的樹林間瀰漫著一層輕霧氤氳好似白紗少女飛舞,又像水墨畫的暈染與散淡色彩一般,如夢似幻令人驚豔連連。清新氣味浸潤在雨絲中,若非受行程進度驅策,真想在此盤坐冥想,享受詩情畫意靜謐時光。

 

  今日我的服裝算是穿對了,Goretex登山鞋加防雨綁腿,雙腳乾爽,雨傘在無風的森林中寬敞的古道上甚為好用,免穿雨衣。六七人帶傘,小贏把傘忘在車上懊悔不已。滴在雨傘雨衣上的,其實是從樹冠層輾轉掉落的水珠,大雨時,原始森林中有多種不同高度植物層層保護,因此雨滴撞擊地面速度大幅減緩,幾無侵蝕,加上植物根系密布,因此沖刷很少,原始森林對山區的保護最完整。(註二)

 

  近十二點半,12K附近空地,阿寶前後勘查一陣,領隊指示在此午餐,傘布鋪上,餐盒取出,儘量加蓋防雨。小贏現切大溪豆乾、高爺親作鮭魚香腸炒飯、幼芳帶滷味、黃玉麟自家茶葉蛋鋪上紅葉增添風情、嘉宏大盒燒賣與燒肉、淑玲香Q麵包分送到口、領隊帶來開胃小菜、阿寶在地特色的竹筒飯,竹節敲石,石頭竟然應聲而裂,朱正中提供無籽葡萄,另有蕃茄、柳丁等等。朱正中、藥房、龍蝦三具瓦斯爐一起發功,領隊準備了紅豆花生湯圓,雨中喝甜湯,全身暖烘烘,高爺東方美人(膨風)茶清口健胃。三角剝好一盒西施柚完美ending。藥房說笑功夫不受下雨影響,依然逗得大家開心極了。

 

  收拾妥當,往下續行,針葉林漸漸轉換成低海拔的闊葉森林日人曾在這條山地警備道路上建立巴陵、拉拉山、檜山、茶墾(札孔)等四個駐在所,後面三個僅存遺跡,林務局並未在遺址設置標誌及解說牌,遺址又只剩少許殘跡,不容易注意到,所以很容易錯過。書上記載鹿野忠雄曾深入福山、拉拉山一帶調查泰雅族風俗,而森丑之助則也曾在百年前走過這條山徑。伊能嘉矩早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從台北出發,前往烏來從事調查研究,抵達蚋哮社(烏來信賢)時,差點被泰雅族人馘首,被迫折返。一百多年前,這裡是偏遠深山的「番地」,是漢人難以到達的禁忌之地。如今登山者可於一日間順利出入輕鬆賞景,百年來的變化真是巨大呀!變化的不只是族群、文化、社會、經濟與制度,大自然無聲無息地演替,建設也悄悄的改變環境。(註三)

 

  里程碑廿分鐘出現一次,一公里一公里的減少,平均時速約三公里,馬不停蹄不敢休息,真是一步一腳印。兩點一刻,到檜山叉路口8.5K,大休息等所有人員到齊,分食點心糖果補充熱量。檜山駐在所的遺址處,早已湮沒看不到任何遺跡,附近林間雜草叢生,九十年前日本人建構的警備防線已煙消雲散隨風而逝。鷹隊人氣旺,不怕羽毛濕,群聚張翅翱翔拉拉山。嘉宏照顧美慧、皓婷速度稍慢,後段行程最容易拉開距離,天黑之後影響倍增,黃玉麟、劉春自願陪同押後,高爺取出無線電開機由朱正中、黃玉麟一前一後佩帶聯絡。

 

  領隊安排妥當,居中率領大隊續往下走,陳育亮、夫人張玉華和慈文經常在戶外運動,體力甚佳走來輕鬆,皓軒厲害也走在前頭。越往低海拔溪澗棧橋漸多,偶爾還有小斷崖和崩塌地形,古道依然寬平緩下,漸漸出現竹林,時近傍晚,氣溫漸低,持續行走尚可維持溫暖,稍稍停歇即感寒冷,穿雨衣的人身上多半汗濕,更要注意防寒。低海拔植物生長快速,山徑漸窄,彎折益多。前方大隊已自動分成三群小隊,天色趨暗,頭燈與手電筒紛紛取出,皓軒的手電筒較小,三角將新買的白熾LED頭燈與之交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手機收得到訊號了,先頭隊伍已經到福山了,棧橋越來越多,一座接一座,如果沒有林務局持續的整建維護,山區步道的障礙不知要增加多少,林務局多年的努力值得山友肯定。隨著高度降低,漸漸聽得到溪水聲了,遠處福山村的燈光已經在望,水聲越來越大,成了轟轟巨響,定是滾滾洪流,黑暗中想像山區溪流暴漲的畫面令人不寒而慄。

 

  頭燈燈光終於照到福山吊橋的橋塔了,轟轟巨響就從橋下傳出,帶著沉厚低音的震撼,也許黑暗遮蔽了恐怖惡水的畫面。橋面既窄且長,頭燈只照得到前方十公尺的橋板與鋼索,對岸漆黑一片,橋板向前伸向未知……。過橋時並不覺得可怕,這才體會到廖仔爬山愛走夜路的習慣,「過斷崖時只看得見頭燈照在腳前的碎石,一點都不會害怕……。」橋下是大羅蘭溪,往下游不遠就與札孔溪、南勢溪會合,往北奔流。過橋上石階,對面住家即是大羅蘭2,此處海拔400m,從縣界下來降了1300m18公里67小時走完,很厲害了!耳邊又響起蔡琴的歌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領先群傍晚五點半前抵達,在左方部落中馬家堡小吃店休息中巴停在店前廣場。略事梳洗,更衣換涼鞋真舒服。點一大鍋熱騰騰的青菜蛋花湯領隊請客,昏黃燈光下,小吃店的卡拉OK正忙碌熱鬧,大家寧願待在亭子裏,捧著碗全身暖和。朱正中在橋頭守候,黃玉麟、劉春陪同嘉宏、美慧、皓婷約六點半抵達,士氣高昂,都喝過熱湯,搭配大黑松小倆口南棗核桃糕。幼芳發現腳上流血,那是螞蝗咬過的痕跡,大家連忙捲褲脫襪檢查,劉春和嘉宏也都被咬一口(註四),其餘人員無事。上車之後,皓軒皓婷露出滿意和成就的笑容,原先擔心孩子體力不足,孩子卻以無比的毅力克服,嘉宏美慧教子有方,令人感動。烏來泰雅三大古道於焉完成,陪伴我們整天的小雨似乎變大了些,中巴緩緩駛出福山往烏來新店,搖晃中大家愉快的進入夢鄉……。(註五)

有詩為證:

濛濛煙雨人疾行  迢迢巴福長越嶺

巨木駐在天地間  拉拉秋山少楓紅

 

高爺 99,12,05

 

註一:參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83)桃園復興拉拉山自然保護區

註二:民國937月初,敏督利颱風侵襲中部,重創大甲溪沿岸,青山、谷關、天輪、新天輪、德基及馬鞍六座電廠嚴重受損,谷關與青山電廠淹沒,德基電廠進水。當時我在武陵農場待了三天二日。山谷中風小雨中等,親眼觀察到,凡是原始森林逕流下來的地表水全都清澈,凡是開墾地如菜園茶園果園逕流下來的地表水全都黃濁,見証森林蓄水涵養保護國土其用大矣。

註三:且看登山補給站――流浪山裏的故事 (編號14773)發表者safa的敘述: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4773

  ……光復後,越嶺道坍方,木橋腐朽,駐在所倒塌損壞僅存遺跡,古道完全荒廢。尤以福山至檜山駐在所間,路跡幾乎完全毁壞不可尋,所以蘇鴻傑、顏鎮國等登山前輩在民國6465年間縱走越嶺路都得花上3天以上時間,翻山越嶺涉溪攀崖,忍受毒蛇螞蝗威脅,才得以完成。顏鎮國第一次踏查,被困檜山附近支稜,連人帶背包摔下峭壁,只好原路退回巴陵。第二次又找不到正路,經一番苦鬥,終於下扎孔溪,出福山,但仍非真正的越嶺古道。

  民國70年寒假,safa與山友吳俊民由福山走福巴越嶺古道到模故山、茶墾山叉路,當時無指標,野草雜木掩蓋古道,直走山徑明顯,誤入扎孔溪,進入原始森林中。沿小徑遇一大工寮,再往前走全是筆直大檜木林,非常震憾!但找尋一天無路,山深路遙不敢再前進,隔天原路回福山,雖然縱走失敗,但至今難忘。

  現越嶺道路經林務局整修,路跡明顯,路標指示牌、里程木樁標示清楚,已無迷途之虞……。

  巴福越嶺,名氣歷久不衰。健脚來此健身,6~7小時走完全身舒暢,大呼過穩。肉腳花12小時走到脚抽筋,罵聲連連:「匆匆走過神木區,看不到幾棵神木。過了縣界後,一直走在綠色林蔭中,看不到遠山。景觀平平,無甚大變化,路途遙遠,走不完的下坡,永無止境的下坡路,天黑之後還得摸黑用手電筒……。」

  登山前輩顏鎮國形容福山:「這遠離塵囂的小村落,靜靜的躺在那兒,像是遺忘了世俗,遺忘了紛爭,遺忘了一切,安詳、純樸。暮靄茫茫,清風徐來,國小後面有阡陌良田,幾隻黄牛,低首默默,懶洋洋地吃著草,無視我們的來到。」想前輩們歷盡千辛萬苦,才能享受寧靜夜晚,感受無比深刻。今日之福山,交通便利,一日往返,人們來去匆匆,又能體驗多少山林之美呢?

註四:傷口為一個小孔約芝麻大,緩慢流血,不癢不痛(已局部麻醉)。須擠出殘留黏液與傷口附近血液,以免發炎。據三位中獎者敘述,正確處理後第二天傷口即復原,均未紅腫發炎。

註五:天尚留言簿上,高爺曰:「黃玉麟、劉春貼心押隊墊後,足堪表率。這三大古道是林麗雲提議,並親自帶隊兩條(朱正中帶一條),誠心服務,古道熱腸。烏來泰雅三大古道全勤的有李淑玲、阿寶、高爺、朱正中、林麗雲、黃玉麟、張嘉宏、皓軒、藥房等九人。阿寶、淑玲從南投、新竹趕來,三角點更從高雄夜車北上參加兩次,令人感佩!常入山林,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見賢思齊,此其時矣。」領隊曰:「謝謝13日參加巴福越嶺的夥伴們,自動分工,合力演出一場順利的縱走。日光時間短,偏小雨又來湊熱鬧,這長長的越嶺路只能馬不停蹄的向前走,全程幾乎少有坐下來歇腿的機會。回程車上,兩個孩子辛苦後的滿足笑容,是這次活動的完美句點。再次謝謝朱正中在前帶隊,黃玉麟、劉春押隊,讓活動順利圓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